close

  前日上午9時許,在安陸市某醫院住院治療的患者吳德(化名)到該院進行B超檢查。排隊等候時,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婆婆由家人攙扶在吳德前面進行了檢查。吳德認為醫生不應該讓老婆婆插隊,遂和小璇發生爭吵,盛怒之下居然連扇小璇四記耳光。(7月20日《楚天都市報》)
  打人患者的四記耳光,惹下了“拘留不執行”的處罰,以及五百元的醫療賠償。事件其實並不複雜,就是由於自己就診被插隊,心生不滿,找醫生去理論。但是這裡明顯存有兩個疑點:第一,無論如何,打人是不對的。第二,本來是醫患雙方的理論,為何演變成了爭吵?甚至於大打出手?打人是不對的,這等三歲小孩都懂的道理,對於智力正常的患者來講為何還是忍不住出手打人?對此,新聞報道沒有交代。
  並非筆者有意為這名打人患者開脫,而是新聞報道本身就有“拉偏架”的嫌疑。第一,給患者所取的化名為“吳德”,諧音就是“無德”,一個化名足以讓人看清了記者的屁股沒有坐正。“化名”本身有誹謗他人嫌疑,此舉有違新聞公德;第二,先來後到,排隊等候系公共秩序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違反該秩序,因而這名患者被人“插隊”之後心裡肯定不爽,換成誰誰也會心裡不舒服,然則新聞報道之中缺乏這種理性。
 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,究竟是什麼原因激怒了患者,給了當值醫生四記耳光,新聞報道隻字未提。相反,記者卻為“插隊”者百般辯護,說對方是個“年邁的老太太”,打出了“悲情牌”,來博取讀者的同情心。實則是有意擾亂視聽,為插隊者開脫,但對於醫生這種不維護公共秩序、默認插隊加塞行為顯然是一種輿論上的縱容。醫生默許“插隊”在先,患者被激怒打人在後,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不容迴避。
  “年邁的老太太”的確可憐,本著尊老的“良俗”,醫院完全可以為老弱病殘開設綠色通道,而斷不該動輒行插隊、加塞之實,擾亂“公序”。談到公序良俗,公序在先,良俗在後,默許“插隊”行為反應的是醫患雙方濃重的“小農意識”,也反應了新聞記者淡薄的公民意識。
  可見,“悲情牌”不但不能為當值醫生開拓,同時折射了其公共服務意識的欠缺。先來後到,這是古今中外都遵循的一條公共秩序,為何到了這位醫生這裡就行不通了?激怒患者打人,唯一能解釋的理由在於醫生默認“插隊”之後的不當處置,甚至還有不良態度。
  縱觀當下的服務窗口,無論是銀行,還是售票,往往是三個窗口只開兩個,甚至只開一個,寧可讓群眾排起長長的隊伍焦急的等待,窗口人員無動於衷。這樣的情況在醫院也不少見。發生在安陸的這起醫患矛盾,顯然也是由於公共服務不到位造成的。假如當時有多名醫生同時值班,或者開設有專門服務“老弱病殘”的便民窗口,就斷然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。
  同時,提醒那些情緒容易失控的人:即便你有“一千個傷心的理由”,也不要動粗。以暴制暴的結果是讓自己有理變得沒理,倒頭來還往往受到“衝動的懲罰”。遇事當頭腦冷靜,理性維權,必要時用手機拍下對方的言行,向其主管部門舉報,方為上策。
  文/胡文江  (原標題:四記耳光能否打醒沉睡的公共服務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l44llul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